这家年轻的医院,为何引得博士成群而来?

2023-06-28 10:15:47 来源:钱江晚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王芳 金南星


【资料图】

方嘉佳,是浙大四院2012年入职的一名博士。

11年前的浙江义乌,博士“稀缺”,尤其是医学博士。

结束了本硕博连读,她回到了家乡,成为了浙大四院神经内科的一名医生,也是医院第一批博士。

“何以为医,是对生命的敬心护佑,是对病患的全力以赴,是对奥秘的不断探索。”一直以来,她将信念融入实践,成为2023年浙江省“尖兵”“领燕”研发攻关计划项目获得者,同时,她还带领团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人才是第一资源,因人才而立、因人才而兴。目前浙大四院有博士139人,硕士605人,占义乌市博士人才比例30%左右。一支适应“三院一体”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聚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医学创新发展的临床医学大家、科技领军人才、一流医学教学人才队伍正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博士毕业后回馈家乡

省内首创癫痫生育联合门诊

从小到大,方嘉佳身上都有“学霸”这个标签。

高考那年,她是义乌唯一一名考进国内顶级医学院校——华西临床医学院的学生。博士期间,她师从中国癫痫领域权威周东教授,学得一身本领。

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她有自己的深思熟虑。“作为浙江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它拥有顶级的学术平台和发展空间,虽然是一家年轻的医院,给年轻人创造的机会也多。”除了能“大展拳脚”之外,还能回馈家乡,方嘉佳思考得很“通透”。

工作期间,她积极努力,先后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北京宣武医院进修学习,专注于癫痫疾病的规范诊治及脑电图技术分析。“因为癫痫这个疾病的病耻感,中国一千万的患者有600万并没有接受规范治疗,这些人的学习、结婚、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只要规范治疗,七成以上是可以控制到完全无发作,拥有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她带领的团队建立了规范化癫痫诊疗中心,省内首创癫痫生育联合门诊。

除了临床专家,硕士生导师,她还有一个身份,作为一名行政管理者,36岁,担任浙大四院门诊事务部主任,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考核中,门诊患者满意度连续3年满分。

作为年轻的主任和硕导,她每一天过得都很忙碌,出门诊、查房、临床教学、做科研。“我还年轻,医院创造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创新成长,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创业者”和医院一起成长

10年前的“冒险”很有收获

无独有偶。

转眼间,冯超已经在浙大四院工作了整整10年。“遥想10年前,医院还在建设中,但我已经有了扎根这里的想法。”

1987年,冯超出生在四川广安,后来选择了医学,本硕博8年都在上海。毕业面临着就业,就业意味着选择一座城市定居。当时他有很多选择,上海、杭州更具吸引力。“大学期间到过浙江不少城市,但是没有去过金华,也没来过义乌。”江南自古繁华,浙江有着与家乡相比完全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他喜欢这里的绿水青山、人文底蕴。

但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又是另外一件事了。他说,来到义乌,是一次冒险,但收获十足。

浙大四院有着“浙大系”的根基,有着强大的品牌力量。“在全新的医院,我们就像一个个‘创业者’,开启一项新的事业,亲手去打基础,一砖一瓦都有我们奋斗的痕迹。即使有不确定性,但是非常具有挑战性,年轻人就应该拼一拼。”

十年磨一剑,浙大四院的发展与壮大为浙中老百姓带来了健康的福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幢幢楼,一条条路,还有临床上,学术上以及科研上的成就,让我们有更多空间去发挥,去创造,让我们有能力去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

冯超专攻心律失常,这是心血管内科艰深繁琐让人望而生畏的一个亚专科。深耕数年,冯超已成为浙中地区的电生理手术骨干,手术量居浙中西首位,并推动医院的电生理团队走向了全省前列。

因为博士的身份,冯超享受到了很多“红利”,比如科研资源的倾斜,比如购房补贴。在晋升通道上,他也是加速度上升,曾是医院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和硕士生导师。“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家乡了。”冯超说。

分层分类多通道培养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

近十年,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医院云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当年以全省前百成绩考入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常杰;驰骋在“疝气”手术场的普外科博士杨晓晖;临床科研两手抓,轻松拿捏国自然的神经外科博士莫俊;深受患者喜欢的妇产科博士陈绣瑛、黄以萍;扛起关节外科手术大梁的骨科博士滕冲;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且身兼数职的神经内科博士傅晶晶。

如果说把人才比拟成一座宝塔,那么一大批国内“双一流”高校及学科博士人才及海外名校引进人才,构建成了最厚实的塔基。唯有塔基稳固,才能建起人才的高楼大厦。

筑巢引凤,聚才引智。浙大四院积极建立分层分类多通道培养体系。

医疗上,结合岗位分类,按临床医疗为主、临床教学为主、临床科研为主和临床科研并重型进行引导性发展,开展卫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充分调动不同类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激励培养一批适应“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发展的临床名医、临床名师、临床科学家。

科研上,落实科研成果奖励及配套,激励优秀青年申报各类基金、科研项目,给予一对一导师指导平台,邀请业内知名专家一对一地开展学科合作和科研指导,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管理上,为管理骨干搭平台、拓渠道、促提升,选送一批有担当、有能力、有胆识的优秀管理骨干参加管理培训交流、出国(境)学习,先后选派多批管理人员赴台湾双和医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进修学习,通过学习报告周会内分享和管理工作的实践提升等方式加强学习进修的成效考核。

院内开设“院长论坛”、“行政学院”等系列课程,邀请知名管理专家来院授课,全面提升医院管理人才综合能力,为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发展要求提供强有力的管理人才保障。医院大胆启用年轻人,挑选一批名校80后人才担任职能部门中层干部,加快锻炼和培育。

同时,医院与美国梅奥诊所、康奈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等十余所国际TOP100的大学和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鼓励支持青年医师前往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进修培训,每年派出50-100人次出国境交流,国际来院专家超50人次,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致力于国际化建设。

为留住人才“双管齐下”

强化服务保障和考核评价

引进人才是开始,留住人才是关键。

为了帮助医学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优化人才生态,浙大四院“双管齐下”,一方面强化服务保障,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一方面强化考核评价,完善利于人才成长成才的监督体系。

让人才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人才效用。医院建立院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由院领导召集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邀请高层次人才参与年终总结会议等医院重要会议,营造利于人才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

医院设立人才办公室,探索建立“人才最多找一人”服务机制,安排专人对接高端人才,注重对高层次人才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及时化解难题,为高层次人才创造舒心、暖心的工作环境。

不定期举办高层次引育人才联谊会,组建高层次人才交流群,营造利于建言献策、沟通交流的良好环境,建立联络人才的桥梁纽带,迅速建立人才主人翁意识。

同时医院加强工作载体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和创业提供平台,充分借助学校、省市、医院自身的优势基地、重点学科、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引导和鼓励高层次人才与平台深入融合、互动发展,把平台建设作为人才聚集、干事创业的有效载体。

在考核方面,医院建立高级职称人员院科两级试用期满考核机制,从科室和医院两个层面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对高层次人才明确聘任期任务和考核要求,并根据年度目标任务书完成情况开展年度考核, “以考促进”,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和引导人才成长成才,做好使用评价的从严把关,达到双赢效益。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推荐阅读>